查看原文
其他

《法律科学》2020年第一期已经确定啦!3篇为90后作品!还有...

法研在线 2021-09-15
全国大部分期刊2019年文章的投递、评议与录用工作近日已经结束。2020年的征文工作已经开始啦!据悉在1月1日之前大部分高校学报会确定2020年第1期、第2期的文章,如果是单月刊会确定前3期的选文。


这不,《法律科学》已经正式对外发布2020年第1期的文章了!另外大家可以看到最长审稿期限为1年半。即2018年5月的投稿到2020年1月份才正式出刊!


还有一个比较重磅的信息为,一名1995年生的法学研究生在《法律科学》发文啦!一共3名90后在本期刊文!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总第239期)

主      编  韩  松

副  主  编  杨建军

2020年1月10日出版

 

    

1.论法治评估的“伪精确”(伍德志)

2.面向法治话语体系建构的中国法理学 (陈金钊)

3.司法类案的判断标准及其运用(高 尚)

4.深层链接法律规制理论的反思与重构(万 勇)

5.证明力评判方式新论——基于算法的视角(周慕涵)

6.刑事立法模式的宪法考察(张明楷)

7.历史视野中民法的“多彩人像”(姜战军)

8.实质诉讼法的“脱私入公”过程及其复兴意义——以温特沙伊德《当代法意识下的罗马私法之诉》的解读为主线(陈  刚)

9.论“用工建立劳动关系”规则的目的性限缩(于 汇)

10.融贯民商:职务代理的构造逻辑与规范表达——《民法总则》第170条释评(杨秋宇)

11.重思我国普通诉讼时效期间改革(霍海红)

12.论未登记不动产抵押合同的效力(冉克平)

13.论纵向非价格限制的反垄断规制(江 山)

14.论对“公法人”民事强制执行的限度(唐 力)

15.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司法化改革论析(周亚光)

16.犯罪构成理论与犯罪事实认定关系考察(王 充)

17.构成要件与诉讼证明关系论纲(董 坤)

18.犯罪故意“要素分析”模式的澄清与适用——兼论陪审员对行为规范属性的平行评价(李立丰)

19.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司法现状再调查与再思考 ——基于我国11984件知识产权侵权司法判例的深度分析(詹 映)

本期责任编辑  刘克毅

论法治评估的“伪精确”

伍德志

(安徽大学法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文章编号:1674-5205(2020)01 0003 (013)

收稿日期:2019-01-04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研究专项“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中西比较研究”(17VHJ0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伍德志(1982—),男,安徽枞阳人,法学博士,安徽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法治的成效主要不取决于程序内的制度运作事实,而是取决于程序外的反事实性的期望,也即对于法律的信任。法治评估主要是对地域法治水平的一种有意识反思与理论化认知,借用了政府一贯所使用的数字化方式,并极力搜罗法律程序内各种可视化的数字信息。但法治的定量评估很难评价以定性判断为特征的法律信任。法治评估大多情况下只具有管理意义,不具有学术意义。民意调查在法治评估中可以被视为一种对于法治的有意识反思,但其无法传达非反思性的法律信任实践。各种法治评估的信息来源大多局限于地方性与法律相关性的信息,但某一地方的法治水平和公众对其他地方法律的期望与信任是相互关联的,法律信任的信息基础不仅仅来自法律系统,可能还包括其他社会领域。法治评估实际是用线性、同质的数字取代了非连续性的现实,将源于方法论的建构取代了行为的实践依据,这种取代抽空了生活的意义,将一种“伪精确”强加给了现实,从而也很难切入大多数人的法律实践。

关键词:法律信任;法治评估;法治指数

面向法治话语体系建构的中国法理学

陈金钊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方法研究院,上海  201620)

文章编号:1674-5205(2020)01 0016 (008)

收稿日期:2018-09-1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7BFX165)“体系解释方法、规则及其应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ZDA034)“新兴学科视野中的法律逻辑及其拓展研究”

作者简介:陈金钊(1963—),男,山东莘县人,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方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一百多年来的中国法理学者揣着法治现代化梦想,引介了大量西方法律知识、价值和方法,进而衍生了有别于西方的“中国法理学”知识体系;通过接纳融合民主、自由、正义、公正、平等、法治等要素,出现了“中国法理学”的价值体系;通过学习和运用法律推理、法律解释、法律论证、法律修辞等方法,搭建了“中国法理学”的方法论体系。中国法理学理论为法治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中缺乏专业精神;对法律价值体系的接受没有实现中西融贯;在方法论体系中缺乏整体思维与体系思维的区隔以及对逻辑的重视。中国需要建构以实现法治为目标的,能够分析、解释、解决中国社会矛盾的法治话语、法治理论体系。

关键词:中国法理学;法治话语体系;法律方法论;法律逻辑

司法类案的判断标准及其运用

高  尚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088)

文章编号:1674-5205(2020)010024(012)

收稿日期:2018-10-2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中国特色案例制度的综合系统研究”(16ZDA068);司法部2017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中青年课题“以案例衡平促进法律统一适用:法官偏离司法先例时的衡平与补救机制研究”(17SFB3004)

作者简介:高尚(1988—),女,吉林省长春市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摘  要〕该文以司法类案的判断标准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为法官审理案件时寻找类似案件,进而做到类似案件类似审判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参照。判断类似案件的主要标准是争议点相似和关键事实相似;辅助标准是案由和行为后果相似。围绕争议点并借助裁判规则来检视关键事实是判断类案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类案推送平台,明确案例的效力优先级,是解决类似案件类似审判的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该文以借名买房类案件为例,展示类案的判断标准及其运用,以期促进司法适用之统一。

关键词:类案;判断标准;关键事实;类案推送;借名买房

深层链接法律规制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万  勇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872)

文章编号:1674-5205(2020)010036(010)

收稿日期:2019-01-07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7XNA002)作者简介:万勇(1981—),男,湖北洪湖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研究员。

内容提要:所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重大的经济或实际重要性的作品利用方式,原则上都应当保留给作者。中国著作权法“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为应对技术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制度空间。深层链接对著作权人具有重要商业利益,应属于著作权人专有权的涵盖范围;相比于适用兜底条款,采取扩张解释“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方式更优。借鉴国际版权法学界早期应对固定服务卫星传播的规制方案,并结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的文本与外交会议文件,可提炼出“间接提供理论”,以合理平衡著作权人、网络服务提供者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

关键词:深层链接;信息网络传播权;向公众提供权;国际版权公约;间接提供理论

证明力评判方式新论——基于算法的视角

周慕涵

(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  青岛  266237)

文章编号:1674-5205(2020)010046(008)

收稿日期:2018-09-13

作者简介:周慕涵(1995—),男,江西安福人,山东大学法学院2017级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算法并非仅局限于计算机科学领域,其概念起源于数学领域,并且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表明生物本身也包含了一定的算法设计。从以上学科的视角重新审视证明力评判方式时,便会发现法定证据是一种人工算法,而自由心证运用的是“生物算法”。两种证明力评判方式因在许多方面不能满足算法设计目标的要素,且不能调和复杂度、容错性、可读性、确定性与统一性等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暴露出各自的局限性。相较之下人工智能算法在复杂度、容错性、确定性与统一性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技术呈“指数爆炸”发展的时代,未来将人工智能算法引入证明力评判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给证明力评判方式的再度转变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将面临困境与挑战。

关键词:证明力评判;法定证据;自由心证;算法;人工智能

刑事立法模式的宪法考察

张明楷

(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084)

文章编号:1674-5205(2020)010054(012)

收稿日期:2018-10-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A060) “我国刑法修正的理论模型与制度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张明楷(1959—),男,湖北仙桃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现行刑事立法采取了将所有犯罪规定在一部刑法典中的模式,没有在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中直接规定构成要件与法定刑,导致刑法典中出现大量的绝对空白刑法规范与相对空白刑法规范,并且形成了自然犯与法定犯一体化的立法体例。法律保留原则、明确性原则与比例原则是宪法原则;绝对空白刑法规范违反了法律保留原则,相对空白刑法规范不符合明确性原则;自然犯与法定犯一体化的立法体例不符合比例原则。只有改变现行刑事立法模式,在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中直接规定相关犯罪的构成要件与法定刑,在刑法典中仅规定自然犯,才能使刑事立法模式与宪法相协调。

关键词:刑事立法模式;宪法考察;法律保留原则;明确性原则;比例原则

历史视野中民法的“多彩人像”

姜战军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文章编号:1674-5205(2020)010066(016)

收稿日期:2018-07-12

基金项目:华中科技大学文科重点专项项目(2017WKYXZD004)“民法上‘人’的变迁”作者简介:姜战军(1972—),男,河南许昌人,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对“民法上人”的特点或称“色彩”的假设是民法制度展开及其正当性的基础。罗马法上的人具有多神社会中“家”的祭司和二元社会中“家”的主权者双重色彩。近代民法上的人像包括人是“主体”的世界、抽象理性人、孤立的“经济人”三重色彩,其底色——对理性和人性的乐观主义,是近代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法律制度正当性的真正基础。人在工业社会的异化摧毁了乐观理性主义。社会学的发展揭示:人与人被无可避免地连结,非物质因素、非理性因素经常分别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行为中的决定性因素。嬗变中的现代民法上人像色彩包括:被连结在社会网络中受约束的人、混合了自利和激情的有限理性人、平等性丧失的“具体”人、去神圣化的人、相互协作、相互关心的人。

关键词:民法上的人像;历史嬗变;乐观理性主义;社会学基础

实质诉讼法的“脱私入公”过程及其复兴意义

——以温特沙伊德《当代法意识下的罗马私法之诉》的解读为主线

陈  刚

(广州大学法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文章编号:1674-5205(2020)010082(011)

收稿日期:2018-10-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BFX066)“民事诉讼实体法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作者简介:陈刚(1963—),男,安徽合肥人,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民事诉讼法是实质诉讼规范和诉讼程序规范之集合,但通说却将其同义于诉讼程序法而尘封实质诉讼法。从法律发达史上考察,实质诉讼法曾依附于实体私法体系,且与诉讼程序法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在脱离私法体系之后于民事诉讼法中找到了安身之处,并且在公法诉权说的推动下皈依了公法。在实质诉讼法脱私法体系而入诉讼法体系的发展过程中,温特沙伊德的《诉论》发挥了主要原动力作用,因而被奉为促成民事诉讼法走向独立化的“门罗宣言”。本文拟通过解读《诉论》,阐述实质诉讼法脱离私法体系而入公法的民事诉讼法之过程,恢复实质诉讼法的本来面目,以为我们克服民事诉讼法同于纯程序法之观念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关键词:实质诉讼法;诉权法体系;权利法体系;实体诉权;请求权

论“用工建立劳动关系”规则的目的性限缩

于  汇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872)

文章编号:1674-5205(2020)010093(008)

收稿日期:2018-06-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ZDA140)“我国社会法的概念、原则、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于汇(1990—),男,山东济南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博士研究生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林嘉教授、高圣平教授的指导。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曹明哲法官阅读初稿并提出大量宝贵建议,在此一并致谢。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的宝贵修改意见。

内容提要:司法实践与学说理论一般认为,《劳动合同法》第7条和第10条第3款确立了所谓的“用工建立劳动关系”规则。将该规则机械地理解为劳动关系统一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将导致诸多现实不公以及法律体系的内部违反,构成法律漏洞。“用工建立劳动关系”规则的立法目的是为了解决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关系难以证明的问题,第7条和第10条第3款的文义超过了立法目的预设的范围,应当通过目的性限缩,将该规则的适用范围限制在有用工行为而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这一特定情形。同时,对该规则进行目的性限缩的附带效应,是重新确立了当事人合意在劳动关系建立问题上的决定性地位。

关键词:用工;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建立;立法目的;目的性限缩

融贯民商:职务代理的构造逻辑与规范表达

——《民法总则》第170条释评

杨秋宇

(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871)

文章编号:1674-5205(2020)010101(010)

收稿日期:2018-07-12

作者简介:杨秋宇(1992—),男,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职务代理是一项传统的商事代理制度。职务代理权源于被代理人的意定授权,但其范围和类型受到法律规定的限制,被代理人承受职务代理行为的效果是法律规定的结果。我国《民法总则》第170条系以民商合一理念为指导,首次在民法典总则编中明确规定了职务代理规范。在制度功能上,该规范有助于统一司法裁判。但基于职务代理制度的商事属性,该条第1款的适用范围需被限缩,与职务代理有关的商事登记制度还需完善,职务代理权类型还需细化。同时,该条第2款是职务代理制度的特殊规范,适用时应注意它与表见代理和普通无权代理的区分。未来可在《商法通则》中通过建构统一的商事登记规范和对职务代理权的类型化处理,完善职务代理制度。

关键词:职务代理;制度构造;《民法总则》第170条;《商法通则》

重思我国普通诉讼时效期间改革

霍海红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8)

文章编号:1674-5205(2020)01 0111 (010)

收稿日期:2018-05-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3BFX079)“诉讼时效立法疑难问题研究”作者简介:霍海红(1979—),男,河北省康保县人,法学博士,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内容提要:我国《民法总则》规定了依然较短的3年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与《民法通则》相比只进行了微调,恐怕与如下三个认识不足或误区有关。第一,低估了普通诉讼时效期间过短对其他诉讼时效规则造成的严重困扰。第二,片面理解了所谓“诉讼时效短期化趋势”,过高估计了我们应对“诉讼时效短期化”的意愿和能力。第三,忽视了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道德性难题和“折扣执行”困境。我国普通诉讼时效期间的设定应坚持体系化思路,关注中国国情,立足长远,统筹规划。

关键词:诉讼时效;诉讼时效短期化;体系化;民法总则;民法典

论未登记不动产抵押合同的效力

冉克平

(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文章编号:1674-5205(2020)01 0121 (010)

收稿日期:2018-07-0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FX135)“夫妻团体行为的法理分析与规范研究”作者简介:冉克平(1978—),男,湖北枝江人,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民商法学。

内容提要:在不动产抵押合同与登记的关系上,《担保法》的“同一主义原则”已被《物权法》的“区分原则”所取代,“担保法解释”所规定的应景式补救规范应当限制适用(第7条)或废止(第56、57条)。将未登记的不动产抵押合同的效力转换为抵押财产范围内的连带保证,既不符合无效法律行为转换的适用条件,亦未遵循合同的补充性解释规则,不仅有悖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且未考虑其处理结论的体系辐射效果。未登记不动产抵押合同的效力问题,应在合同法的框架之下考查不动产抵押合同未能登记的具体原因,通过登记请求权、合同解除、违约损害赔偿(可预见性、与有过失)等,合理分配抵押人与债权人的责任。

关键词:不动产抵押合同;登记;无效转换;违约责任;连带保证

论纵向非价格限制的反垄断规制

江  山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029)

文章编号:1674-5205(2020)01 0131 (013)

收稿日期:2018-08-29

作者简介:江山(1981—),男,湖南湘潭人,法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内容提要:纵向非价格限制是市场竞争中的常见形式,但主要法域的法律实施对现实回应缺乏有效性和连贯性,中国《反垄断法》亦未对其作出明文规定而使法律实施处于不确定状态。比较分析欧盟法和美国法就纵向非价格限制的规制发展出来的逻辑与经验类型,可以确立:以品牌内竞争限制为起点从而影响品牌间竞争的经销限制应为纵向非价格限制反垄断规制的规范类型。进而,对其实施反垄断规制的进路,应以“品牌内-品牌间”竞争为分析主轴,考察规制的结构性因素和规制区间,分析反竞争影响与层次、确认效率及其促进竞争转化。最后,至关重要的是,要明确纵向垄断协议作为独立规范类型的内在逻辑、形成区格于横向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纵向非价格限制;垄断协议;排他性经销;品牌内竞争;品牌间竞争

论对“公法人”民事强制执行的限度

唐  力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重庆  401120)

文章编号:1674-5205(2020)01 0144 (008)

收稿日期:2018-10-2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6BFX035)“对公法人民事执行问题研究”作者简介:唐力(1964—),辽宁大连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内容提要:对政府等公法人作为被执行人的民事执行案件中存在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如果对公法人实施强制执行,则可能有碍公法人公共管理职能的实现,损及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如若不能对公法人实施强制执行,则会导致私权无法实现,有损司法权威。因而,为平衡私权之实现与公益之维护,对政府等公法人的执行须遵循必要的限度,给予其“规则礼遇”。对公法人财产的执行,以不影响公务推行为限度;对公法人执行程序的适用,应以维护其良好的信用和权威为保障;对公法人执行措施的适用,应考虑其依法行政的特殊主体地位和有序、高效推行公务,履行公务的履职要求,应限制适用间接执行措施。

〔关键词〕公法人;民事执行;维护公益;规则礼遇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司法化改革论析

周亚光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文章编号:1674-5205(2020)01 0152 (010)

收稿日期:2018-12-09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9BFX212)“涉外民事法律适用释法说理问题研究”作者简介:周亚光(1987—),陕西子长人,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一带一路”国际法青年学术创新团队成员,陕西省国际法学科“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成员。

内容提要:1944年《芝加哥公约》第18章赋予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理事会裁判与公约的解释与适用有关的国际争端的权能。但过往裁判实践表明,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结构性缺陷导致理事会司法功能未有效发挥。一方面,《芝加哥公约》第54条与第84条存在适用冲突,使得理事会在实践中更愿意以政治角色介入争端解决,导致《解决分歧规则》的司法效能被弱化。另一方面,理事会成员国代表司法能力不足且缺乏司法中立性,使得理事会对争端的解决难以提供高效的法律产出。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应在2018年所启动《解决分歧规则》修订进程中对争端解决机制进行司法化改革,避免国际民用航空业沦为国际政治对抗的工具。

关键词: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裁判实践;结构性缺陷;制度优化

犯罪构成理论与犯罪事实认定关系考察

王  充

(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文章编号:1674-5205(2020)01 0161 (09)

收稿日期:2019-03-10

作者简介:王充(1975—),男,河南南阳人,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犯罪认定是一个动态的价值判断过程,司法三段论是这一判断过程的逻辑体现,在寻找大前提、确定小前提以及大小前提涵摄判断的过程中,犯罪构成理论并不能发挥实际的作用,因为犯罪的认定与犯罪构成理论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关联性,采取何种犯罪论体系也不会影响犯罪认定的结果。犯罪构成理论只是针对刑法规定的犯罪成立条件进行理论解读和体系建构的结果,作为解释结论它被解释对象和解释主体的前见所决定,在解释对象即刑法规定不变的前提下,不同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只是不同解释主体从不同逻辑前提出发所作的不同解释选择。

关键词:犯罪构成理论;犯罪认定;实践性;司法三段论

构成要件与诉讼证明关系论纲

董  坤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144)

收稿日期:2018-10-20

作者简介:董坤(1982—),男,汉族,山东兖州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研究员,诉讼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刑事程序法以证据来证明犯罪事实,刑事实体法以犯罪事实符合犯罪构成要件来认定犯罪。构成要件与诉讼证明以犯罪事实为纽带紧密关联,相互影响。犯罪构成要件通过对犯罪事实的勾勒和形塑决定证明方向,划定证明范围,依据不同要件的分类影响证明责任的分配。诉讼证明对犯罪构成要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实践中惯常性的证明困难倒逼犯罪构成要件就其结构和具体要素作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正。引入绝对责任和客观处罚条件、构建阶梯型罪名、设立抽象危险犯、建立推定制度以及通过刑法解释合理缩减证明范围,将主观要件类型化为若干客观情节都是刑法为了满足证明的需要就犯罪构成要件作出的完善。

关键词: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构成要件事实;诉讼证明;证明困难

犯罪故意“要素分析”模式的澄清与适用

——兼论陪审员对行为规范属性的平行评价

李立丰

(浙江省金华市人民检察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文章编号:1674-5205(2020)01 0179 (012)

收稿日期:2019-03-10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2016FRGG05);吉林大学横向课题“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职务犯罪公诉改革:以ZJ省检察实践为范本的实证研究”;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作者简介:李立丰(1977—),男,吉林省公主岭市人,浙江省金华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内容提要:适用要素分析模式,解决风险社会刑事立法的行为本位思想与我国传统故意理论的结果本位导向之间的矛盾,不仅具备相较于其他故意理论构型的比较优势,更加契合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话语背景。但目前国内学界围绕要素分析模式的研究存在诸多误读,亟待澄清。应当借鉴要素分析模式的实质内核,将我国刑法总则与分则中的两类故意分别指代为一般故意和特别故意。应当将一般故意解构为对行为的认识与对抽象结果的意志。应当将特别故意解构为对实质要素的正向犯意认定和对于随附情状的负向犯意认定。应当坚持由人民陪审员对实质要素中的规范要素进行评价,坚持对于随附情状进行认识可能性的事后客观判断。

关键词:人民陪审员;犯罪故意;要素分析;认识;意志

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司法现状再调查与再思考

——基于我国11984件知识产权侵权司法判例的深度分析

詹  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3)

文章编号:1674-5205(2020)01 0191 (010)

收稿日期:2018-05-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FX207)“逆全球化思潮对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发展的影响及中国应对研究”作者简介:詹映(1971—),男,汉族,湖北浠水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法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通过再度对我国11984件知识产权侵权案例展开实证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侵权平均判赔额依然较低,“法定赔偿”占绝对多数的状况仍未改变,惩罚性赔偿在司法实践中虽已出现,但适用率极低。然而,并不能仅仅根据平均判赔额就简单地得出“赔偿低”的结论。深度分析发现,批量案件尤其是商业维权案件的大量存在,对相关统计结果的干扰性影响十分显著,知识产权案件审理负担过重等法外因素的影响亦不可忽视。建议限制商业维权诉讼,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建立证据开示制度,明确证据规则和赔偿计算方法;严格“法定赔偿”的适用条件并取消“法定赔偿”限额,同时加强惩罚性赔偿的适用。

关键词:知识产权;侵权赔偿;司法判例;实证分析

来源:法律科学期刊
欢迎通过领取红包的方式支持我们
直接复制下面的这段话然后打开支付宝即可
打开支付宝首页搜“520034101”领红包,领到大红包的小伙伴赶紧使用哦!
法学讲座汇编
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19年年会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与法学教育”论坛在上海召开
“法治与改革国际高端论坛:诉讼法与司法文明”征文获奖名单公示
第二届刑辩经纬论坛在南京大学法学院顺利召开

2019-2020年度优秀集刊、优秀新创集刊、CNI名录集刊发布

安徽省刑法、刑诉法研究会年会论文征集通知

关于第十二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征文的通知

《网络信息法学研究》征稿启事

关于召开广西经济法学研究会2019学术年会的预通知

第四届中国法律实证研究年会会议通知

今天正式推荐你关注一个专注于刊载法学学术征文、会议、期刊信息的公众号

“仰望星空·新格局下自贸区的法治建设”第三届全国法学博士生论坛公告

今天正式推荐你关注一个专注于刊载法学学术征文、会议、期刊信息的公众号
关于召开第二届“家庭与法”学术研讨会的函
2019年海法与自贸港区建设法律问题高端研讨会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征稿启事
《南海学刊》征稿启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